boyu博鱼中国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博鱼boyu体育sports:云南省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生动实践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2025-04-04 09:02:38  作者:博鱼(boyu·中国)官方网站平台-登录入口
  作者 张候祥 云南大学   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2020年两次考察云南,对云南提出“努力在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上不断取得新进展”的希望。其中,“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深刻凸显了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在全国生态战略布局中的关键地位,进一步明确了云南在生态保护方面所肩负的重大使命。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蕴含着对云南发展的高瞻远瞩,是基于云南丰富的自然资源、多元的民族文化以及独特的地缘优势所作出的科学指引,每一句话都宛如声声战鼓,擂响了云南探索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之路的征程。   一、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对于云南而言,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首先,从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来看,云南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绿水青山是云南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人民提供了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源、优美的风景,极大地提升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其次,从生态安全的需要来说,云南作为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承担着维护区域、国家乃至国际生态安全的重大职责。云南的生态系统丰富多样,拥有众多珍稀动植物资源,其生态安全关乎着周边地区乃至全国的生态稳定。例如,云南划定了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1.8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0.9%,通过划定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持续加强对典型生态系统的保护,为维护生态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最后,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言,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云南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不仅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决心和成就,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了云南力量。云南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以绿色为底,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   二、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挑战与机遇   (一)面临挑战   云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经济基础薄弱是首要难题。当前,云南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正处于加速发展期,面临着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的双重压力。一方面要大力推动经济发展,提升地区综合实力;另一方面又要投入大量资源进行生态保护,资金紧张的矛盾较为突出。   生态意识不强也成为阻碍。目前,我省公共文化教育基础设施不足,环境宣传教育活动、生态创建和绿色创建活动力度不够。部分领导干部和企业法人存在“重发展、轻环保,重当前、轻长远”的倾向,没有站在科学发展的高度来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少数企业片面追求最大效益,环保设备成摆设,偷排、乱排现象时有发生。   体制机制建设滞后。约束机制和监督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环境保护仍然以政府主导、以行政手段为主线,尚未转化为企业和公众的自觉行动。消费方式不当,绿色消费、绿色采购、绿色信贷等尚未真正发挥促进环境保护的作用。   环境保护投入不足,环境治理滞后于经济发展。云南产业结构中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比重较小,行业集约化程度低,特别是依托矿产资源建立起来的有色金属、钢铁和化工等资源型产业,虽具备一定生产规模,但落后产能比重高,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较低,改造和提升传统工艺技术的任务十分艰巨。   局部区域生态系统脆弱,生态破坏问题依然突出。如高黎贡山地区,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逐渐扩大,保护区周边的集体林地遭到破坏。高黎贡山高山植被一旦遭到破坏,极易引发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   (二)重大机遇   云南的生态地位在全国十分重要,国家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措施,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投入,云南省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保护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建设生态文明是云南充分发挥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内在需求,正日益得到全省上下的理解和大力支持。云南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生态功能,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多年来实施建设绿色经济强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七彩云南保护行动等重大战略,为在全省范围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例如,云南省出台《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实施办法》,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新型生态保护模式。 云南省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生动实践   三、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明显   (一)国家示范区与实践基地创建   截至目前,云南省共有20个地区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有9个地区被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2023年,云南省共有7地入选,是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以来荣获命名数量最多的一年。其中,曲靖市师宗县、楚雄州大姚县、红河州红河县、文山州马关县、迪庆州维西县5个地区被命名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普洱市澜沧县景迈山、德宏州盈江县2个地区被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大姚县继2020年创建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后,2023年再次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是全省唯一同时拥有两个荣誉称号的地区。云南不断完善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体系,搭建起全省“两山”转化的实践平台,规范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云南经验。   (二)生态环境质量提升   在空气质量方面,2023年,全省1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保持良好,优良天数比率为97.5%,排名居全国前列博鱼boyu体育sports。在地表水水质方面,508个国考、省考断面点位中,水质优良的断面点位占91.3%,主要河流监测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94.6%,湖泊、水库水质优良率为83.3%,九大高原湖泊水质保持稳定。全省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多年稳定在98%左右,居全国前列;六大水系出境跨界断面水质长年100%达标,实现了“一江清水出云南”。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方面,滇池流域内176个行政村、809个自然村基本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在滇池治理方面,国家已经拿出500亿来治理滇池生态,目前已完成多项工程步骤,如截污系统、牛栏江调水、河道整治、内源污染控制、生态修复、农村农业污染治理等。通过一系列治理措施,滇池水质企稳向好,“昆明蓝”“滇池清”“春城绿”“四季花”成为亮丽名片。   (三)生物多样性保护亮点纷呈   2023年,云南进一步深化拓展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成果,成功举办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全球主场活动和COP15主席团会议,深入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推动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2023年12月28日,云南省生态环境厅联合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正式发布《云南大型真菌图志》,标志着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又一重要进展。《云南大型真菌图志》共收录云南省大型真菌33目127科399属1341个物种,提出了“云南受威胁大型真菌名录”,使云南省生物多样性的本底数据更加充实和完善。云南以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为统领,以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国际典范为目标,打造了一批先进示范典型。普洱市澜沧县景迈山继申遗成功后,又被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楚雄州大姚县继2020年创建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后,2023年又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四、云南争做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举措   (一)生态文明体制机制逐步完善   云南省制定修订了《云南省创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促进条例》《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云南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及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条例等多部地方性法规。完成了九大高原湖泊“两线”(湖滨生态红线、湖泊生态黄线)划定工作,制定了“三区”(生态保护核心区、生态保护缓冲区、绿色发展区)管控指导意见,抓实“退、减、调、治、管”五项措施,使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从“一湖之治”向“全域联治”转变。同时,健全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机制,推动建立全国首个多省(云南、贵州、四川)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试点,推动全国首个地方流域三省共同立法。COP15第二阶段会议通过“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亚洲象、哀牢山、香格里拉、高黎贡山纳入国家公园创建布局。此外,出台“双碳”实施意见和碳达峰实施方案,推动低碳(零碳)园区建设,构建城乡绿化美化“1+3+7+X”政策体系,有序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截至目前,云南省共有20个地区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9个地区被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两项总数居全国第12位、西南第2位。   (二)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   云南省持续抓好长江十年禁渔和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六大水系出境跨界断面水质100%达标。2023年,全省1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7.4%,未出现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全省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97.8%、97.6%,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50%。通过开展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建筑施工工地和城市道路扬尘污染治理“百日行动”,全力推进劣Ⅴ类水体“清零”集中攻坚,深入开展农用地涉镉等重金属污染防治,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和新污染物治理,加快推进农村污水治理等一系列举措,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稳定向好。   (三)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明显   云南省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1.3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29.6%。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加强高黎贡山生物生态安全风险防范,推进亚洲象、高黎贡山等国家公园创建。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森林覆盖率分别居全国第2、3、4位。率先发布省级生物多样性白皮书和生物物种名录,全省90%的典型生态系统和85%的重要物种得到有效保护。COP15充分展现了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大美云南惊艳全球,亚洲象北上南归之旅温暖全世界。   (四)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推进   云南省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绿色能源装机占比近90%,清洁发电量占比为83.6%,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43%左右,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风电、光伏发电利用小时数居全国前列。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构建完成省级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并推动落实,制定绿色用电溯源等省级地方标准。完成九大高原湖泊流域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推动4个省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建设。加快推动落后和低端低效产能退出,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建成10个绿色低碳示范产业园区。   (五)绿美云南建设积极成效   云南省在城市、社区、乡镇、村庄、交通、河湖、校园、园区、景区等9个领域,全面实施城乡绿化美化三年行动。截至2023年12月底,全省新增绿化面积25.06万亩,完成植树量 3138.21万株。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成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为绿美云南建设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绿美云南建设不仅提升了城乡人居环境,还推动了“绿美+”经济的发展,展现了云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积极成效。   在云南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明确了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具体内容。全面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推进绿色能源开发建设,持续增加清洁能源比重,降低化石燃料使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构建绿色制造强省,创建“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绿色有机产业基地,推动生态旅居产业发展。发挥绿色金融的支持作用,提升资本市场服务全省绿色产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编制云南碳达峰行动方案,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强资源循环高效利用,积极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建设。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强化环境污染防治,确保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稳居全国前列,深入实施清水净湖巩固提升行动,保持九大高原湖泊水质稳定向好,稳步推进土壤污染防治,提升固体废物环境风险防控和处置水平。全面推进美丽城乡建设,持续推进美丽县城、特色小镇、美丽河湖建设,优化城市人居环境,深入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   (责任编辑 苏宇箫)